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MWC2015 > MWC2015平媒特约 > MWC中国移动太低调 说好的融合通信在哪?
MWC中国移动太低调 说好的融合通信在哪?
2015-03-05 15:50:12 出处:pconline 原创 作者:{文章作者} 责任编辑:huangyue 

  【羊城晚报 黄启兵】在一年一度具有“风向标”意味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(Mobile World Congress,MWC 2015,业界俗称的“巴展”)上,中国移动今年的声音有点“弱”。与去年提出“融合通信”理念以及高调支持5G发展的论调相比,今年MWC 2015上,中国移动的声音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点“弱”。除了与中兴等设备商在5G合作方面有“小动作”之外,其余表现堪称“默默无闻”。检索了过往几年巴展上中国移动的表现,今年MWC 2015似乎其是最为平静的一年。

MWC中国移动太低调

  是在背后默默为去年提出来的“融合通信”做准备吗?去年的巴展GTI峰会上,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正式提出,“融合通信”业务(RCS)会是中国移动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,并提出“三个新”——“新通话”、“新消息”、“新联系”。这成为移动未来发展方向的指针,也是最近几年中国移动在巴展上最大的声音和动作——这恰恰映衬了今年MWC 2015上中国移动的默默无闻。

  随后,在2014年12月份广州举办的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,搭载“新通话”、“新消息”、“新通讯录”的“三新”手机开始亮相,融合多种相关功能,传统通话、短信、通信录的界限将会模糊。移动方面对于手机厂家要求1500元以上机型,都要搭载RCS功能;而实际上,TCL、酷派等很多知名手机厂家已经公开表示,即便是1500元以下的部分机型,也会搭载RCS功能。对于厂家而言,只需在手机中添加相应模块即可,成本甚至于几乎为零。

中国移动RCS发展蓝图
中国移动RCS发展蓝图

  明眼人不难看出,这是运营商针对于微信等OTT“过顶传球”业务所作出的一种回应。被逼无奈也好,主动出击也罢,如今的“游戏规则”转变为“经营流量”已经是不争事实。但时至今日,真正意义上的“融合通信”,无论是手机还是相应的套餐,都没有正式出现。去年巴展上说好的“融合通信”,还要等多久呢?

流量经营

  实际上,对于中国移动包括其它两家运营商而言,“宜早不宜迟”推出比较明确的“融合通信”方案,应当会更有好处。主要原因这项旨在针对微信等OTT业务推出的改革,目的是想扭转语音、短信收入下降的颓势,转而在流量上实现突破。市场调查公司艾媒咨询CEO张毅透露,艾媒方面针对2015年春节“短信拜年”的调查数据显示,拜年短信今年的下降幅度堪称“十年来最大的”。以往每过一次春节,三家运营商都迫不及待地公布拜年短信又发送了多少、又创下了多少历史记录,中国移动更是一枝独秀;而最近两年,这样的“动作”慢慢销声匿迹了,潜台词就是短信发送量已经大幅度下降,没有公布价值了。

  首当其冲的问题,恐怕还是这种模式转变之后的内部成本核算问题。按照以往的算法,语音、短信和流量费用是分开的,而现在则需要将三者合为一体,存在着算法转换的问题;上升到收入支出层面,涉及到营收模式问题。

  据笔者了解,广东移动内部正在有知名数据公司与移动联手测算“从基础通信数据到营收”的方案。基于“三新”融合通信理念的套餐正在“试水”。2月份,广东移动悄然推出了被称为“懒人套餐”的“4G流量王”,不再区分语音、短信、流量,而是以流量为基本单位,三项业务混合计算,互换标准按1分钟通话=0.75M、1条短/彩信=0.5M的比例进行灵活转换。用户如果这个月流量用得少,可以多消费一些语音通话或者短信,反之亦然,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流量用不完不能挪到下个月了。

  如果把这看成是“融合通信”迈出的第一步,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步、第三步现在还不好说。即便不是“万里长征”,起码也是要“假以时日”,一方面是因为客户量庞大,春节期间移动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仅4G用户在全国范围就已经开始超过1亿,大数据整理到形成套餐方案需要时间;另一方面,各地区运营状况差别很大,全国统一套餐模式仍需时间——现有4G套餐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。

  不过,即便是“融合通信”方案能够在年内迅速出炉,前景也仍然面临很多挑战。最大挑战当然来自于微信,连续两年通过“抢红包”等吸引人气的方式,微信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,可以说在势头上拉开了与其它社交软件的距离。前两年还能与微信相提并论小米米聊、网易和电信合作的易信、美国流行的What'a app、韩国流行的Kakao Talk、日本流行的Line(连我)等等,都已经逐步失势,活跃用户量并不算多。

  移动的“融合通信”当然不是与微信直接交锋,甚至可以从微信的火爆中获取流量收益。只是“破局”需要改变消费习惯。手机App的消费特点显示,一旦用户对于某款软件形成消费定势,如无大的变故,基本上很少会“改旗易帜”。“融合通信”要把热门的“朋友圈”重新拉回到手机上来,这个需要有足够的后推力量——也许运营商可以靠拿手的预存话费送手机、送流量等方式来吸引用户转变。

  还有一个隐忧是,同样是经营流量,手机流量毕竟不是免费的午餐,并且在某一时空下的确是有限的。微信火爆之后,很多人抱怨自己手机流量不够用。如果有免费并且能够保障高速畅通的WiFi资源,相信很多人还是会“惜‘流’如金”的。如何与宽带网络等其它流量资源竞争,这是“融合通信”特别需要考虑的。

  由此可见,“流量经营”的确是一个“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”的方向。去年就说好的“融合通信”,至今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似乎情有可原。一时的沉默不可怕,希望是“不在沉默中灭亡,就在沉默中爆发”。

扫码有奖
点击进入MWC2015报道专题